2022年10月16日上午,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所作的报告,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是一篇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意义重大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其中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新战略、新要求。这里围绕报告中的若干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略作梳理和阐释。
大会主题
报告指出,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大会的主题是大会的灵魂,主要在于宣示和阐明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等重大问题。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开宗明义地提出“大会的主题”,鲜明宣示我们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精神状态,朝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继续前进。这对团结和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奋斗,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三个务必
报告指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
“三个务必”是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宝贵经验,揭示了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的政治密码。我们党是一个高度重视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高度的政治清醒和忧患意识。回顾党的历史,1949年3月在夺取全国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向全党发出谆谆告诫,郑重提出“两个务必”,其核心内涵就是要求全党同志继续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这对于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产生了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
在迈上新时代新征程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务必”,其思想内涵更为丰富深刻,意义更为重大深远,其中既有对党的优良传统的坚定继承,又有基于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基础上的创新发展。这“三个务必”,是新的赶考之路上中国共产党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必须坚持的根本政治要求。
十年来三件大事
报告指出,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这“三件大事”从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三个方面,对新时代十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办成的一系列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进行了集中概括,是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鲜明体现。
这“三件大事”攸关党和人民事业的长远发展:第一件大事,意味着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经过百年奋斗和革命性锻造变得更加坚强有力;第二件大事,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强大生机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第三件大事,意味着中华民族实现了小康这个千年梦想,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良好条件、提供了重要保障。
这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也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
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
报告指出,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当年,黄炎培先生提出如何跳出历代王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问题时,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百年党史特别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成功实践,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郑重揭示了“第二个答案”。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强调“要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党的自我革命是我们党为跳出历史周期率给出的“第二个答案”。
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出进一步阐释,指出: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实践,“探索出依靠党的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路径”,并概括出“六个坚持”的基本路径、“九个坚持”的主要经验。
如今,这一重要论述被写入二十大报告,标志着我们党对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达到新高度,为解决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大时代课题指明了方向,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归根到底是两个“行”
报告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曾经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如今,在“马克思主义行”的后面加上“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从一个“行”到两个“行”,论述更全面,更深刻,精辟总结了党的百年历史,深刻揭示了“能”“行”“好”之间的内在逻辑。
从党的百年历史看,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就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真理力量,是“对”的理论;它坚持人民立场,是“好”的理论;它具有实践品格,是“实”的理论;它不断与时俱进,是“活”的理论。100多年来,闪耀着真理光芒、彰显着真理力量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引我们走好了过往的奋斗路,也必将继续指引我们走好前方的奋进路。
党的中心任务
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心任务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正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牢牢把握党的中心任务,是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是党长期奋斗积累的重要经验。
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告诉我们,党和人民事业能不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取决于我们能否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中心任务。什么时候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判断准确,党和人民事业就顺利发展,否则党和人民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了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深刻论述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实现党的中心任务所要贯彻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
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
二十大报告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五个特征的阐述,正是中国特色的体现。五个特征的概括表明,随着实践发展,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不断深化。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首次集中概括。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所建设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我国所建设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有五个前置词,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对应的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了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就要在经济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在政治领域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文化领域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在社会领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生态文明领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我们党领导人民不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将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新贡献。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党的十九大根据社会主要矛盾重大变化,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重要判断,也是我们党科学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重大理论创新。
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高质量发展,意味着我们不是单纯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而是要通过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相统一,追求以质量和效益为首要目标的发展。
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也是对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要求,发展不是为了发展而发展,发展必须是高质量的发展,我们的发展不再是解决“大不大”“快不快”的问题,而是解决“好不好”“优不优”的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始终重视教育、重视培养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重大判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和教育事业发展,围绕科技创新和教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并提,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是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所作的战略擘画,为谱写现代化新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
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高度重视并不断发展人民民主,充分发挥人民民主的全过程优势,创造性地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重大理念,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重大创新,推动人民民主发展进入了崭新阶段。
中国共产党坚持的民主是人民民主,而不是西式的资产阶级民主。西式民主中,选民只有在拉票时受宠,选举结束后就被冷落,这种“一次性”民主不是真正的民主,而我们坚持的人民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真正的民主。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也就是说,没有人民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人民民主。
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依法治国,在十九大报告中是放在“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论述的,只有一个自然段。二十大报告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单列并重点论述,更加突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
法治具有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健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迈出坚实步伐,谱写了“中国之治”新篇章,开辟了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实践的新境界。
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报告指出,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民心是最大的政治。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纵观中国近现代史,没有哪个政党,能够比中国共产党更懂人民群众的心声,更能代表好和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内涵的进一步深入概括和科学总结。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归根结底就是为民造福,这是本质要求,也是具体表现和衡量标准。“悠悠万事,民生为大”。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过上幸福的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是否真正做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要看是否真正做到了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是否真正做到了增进人民福祉,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地方工作经验得出的解决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冲突问题的科学论断,是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绿色发展”作为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手段写进报告。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十四个基本方略之一。十九届五中全会规划了2035年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的远景目标,即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可以说,在这十年间,“两山”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
二十大报告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这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认识达到新高度,对于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
报告指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
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创造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明确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构建国家安全体系,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党的十九大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并写入党章,反映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意志。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民族复兴的高度指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并郑重提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是国家安全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提出这一理念标志着我们党对国家安全基本规律形成了更深入的认识。二十大报告关于国家安全的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将为维护国家安全的崭新局面,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有力保证。
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
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
历经百年风雨,中国共产党已经从建党之初只有50多名党员的小党发展成为今天拥有9600多万名党员的大党。我们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同时大也有大的难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就是着眼于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从而保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成功。
关注和思考“大党独有难题”,体现了我们这个百年大党的忧患意识。这是一种可贵的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大党独有难题”是我们这个百年大党在破解“历史周期率”难题之外需要着力解决的。只有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毫不松懈管党治党、全面从严治党,才能真正把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政党。
五个“必由之路”: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至关紧要的规律性认识
报告指出,全党必须牢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至关紧要的规律性认识,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咬定青山不放松,引领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巍巍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2022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代表们交流时,用五个“必由之路”深刻阐明了新时代党和人民奋进历程昭示的重要认识,这是我们在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基础上得出的重要历史经验,从政治保证、道路选择、精神风貌、发展理念、党的建设等方面系统概括了党在新时代的新鲜经验,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的“成功密码”。二十大报告号召全党必须牢记这五个“必由之路”,并把其提升到“至关紧要的规律性认识”的高度,值得我们认真学习领会。
从“十四个坚持”“十个明确”到“五个必由之路”,都将“党的全面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其中,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
2024-09-13
2024-09-10
2024-09-09
2024-09-06
2022年10月16日上午,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所作的报告,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是一篇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意义重大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其中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新战略、新要求。这里围绕报告中的若干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略作梳理和阐释。
大会主题
报告指出,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大会的主题是大会的灵魂,主要在于宣示和阐明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等重大问题。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开宗明义地提出“大会的主题”,鲜明宣示我们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精神状态,朝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继续前进。这对团结和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奋斗,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三个务必
报告指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
“三个务必”是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宝贵经验,揭示了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的政治密码。我们党是一个高度重视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高度的政治清醒和忧患意识。回顾党的历史,1949年3月在夺取全国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向全党发出谆谆告诫,郑重提出“两个务必”,其核心内涵就是要求全党同志继续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这对于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产生了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
在迈上新时代新征程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务必”,其思想内涵更为丰富深刻,意义更为重大深远,其中既有对党的优良传统的坚定继承,又有基于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基础上的创新发展。这“三个务必”,是新的赶考之路上中国共产党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必须坚持的根本政治要求。
十年来三件大事
报告指出,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这“三件大事”从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三个方面,对新时代十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办成的一系列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进行了集中概括,是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鲜明体现。
这“三件大事”攸关党和人民事业的长远发展:第一件大事,意味着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经过百年奋斗和革命性锻造变得更加坚强有力;第二件大事,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强大生机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第三件大事,意味着中华民族实现了小康这个千年梦想,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良好条件、提供了重要保障。
这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也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
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
报告指出,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当年,黄炎培先生提出如何跳出历代王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问题时,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百年党史特别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成功实践,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郑重揭示了“第二个答案”。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强调“要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党的自我革命是我们党为跳出历史周期率给出的“第二个答案”。
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出进一步阐释,指出: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实践,“探索出依靠党的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路径”,并概括出“六个坚持”的基本路径、“九个坚持”的主要经验。
如今,这一重要论述被写入二十大报告,标志着我们党对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达到新高度,为解决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大时代课题指明了方向,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归根到底是两个“行”
报告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曾经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如今,在“马克思主义行”的后面加上“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从一个“行”到两个“行”,论述更全面,更深刻,精辟总结了党的百年历史,深刻揭示了“能”“行”“好”之间的内在逻辑。
从党的百年历史看,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就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真理力量,是“对”的理论;它坚持人民立场,是“好”的理论;它具有实践品格,是“实”的理论;它不断与时俱进,是“活”的理论。100多年来,闪耀着真理光芒、彰显着真理力量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引我们走好了过往的奋斗路,也必将继续指引我们走好前方的奋进路。
党的中心任务
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心任务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正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牢牢把握党的中心任务,是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是党长期奋斗积累的重要经验。
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告诉我们,党和人民事业能不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取决于我们能否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中心任务。什么时候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判断准确,党和人民事业就顺利发展,否则党和人民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了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深刻论述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实现党的中心任务所要贯彻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
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
二十大报告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五个特征的阐述,正是中国特色的体现。五个特征的概括表明,随着实践发展,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不断深化。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首次集中概括。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所建设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我国所建设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有五个前置词,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对应的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了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就要在经济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在政治领域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文化领域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在社会领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生态文明领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我们党领导人民不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将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新贡献。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党的十九大根据社会主要矛盾重大变化,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重要判断,也是我们党科学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重大理论创新。
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高质量发展,意味着我们不是单纯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而是要通过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相统一,追求以质量和效益为首要目标的发展。
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也是对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要求,发展不是为了发展而发展,发展必须是高质量的发展,我们的发展不再是解决“大不大”“快不快”的问题,而是解决“好不好”“优不优”的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始终重视教育、重视培养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重大判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和教育事业发展,围绕科技创新和教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并提,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是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所作的战略擘画,为谱写现代化新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
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高度重视并不断发展人民民主,充分发挥人民民主的全过程优势,创造性地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重大理念,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重大创新,推动人民民主发展进入了崭新阶段。
中国共产党坚持的民主是人民民主,而不是西式的资产阶级民主。西式民主中,选民只有在拉票时受宠,选举结束后就被冷落,这种“一次性”民主不是真正的民主,而我们坚持的人民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真正的民主。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也就是说,没有人民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人民民主。
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依法治国,在十九大报告中是放在“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论述的,只有一个自然段。二十大报告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单列并重点论述,更加突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
法治具有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健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迈出坚实步伐,谱写了“中国之治”新篇章,开辟了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实践的新境界。
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报告指出,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民心是最大的政治。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纵观中国近现代史,没有哪个政党,能够比中国共产党更懂人民群众的心声,更能代表好和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内涵的进一步深入概括和科学总结。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归根结底就是为民造福,这是本质要求,也是具体表现和衡量标准。“悠悠万事,民生为大”。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过上幸福的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是否真正做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要看是否真正做到了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是否真正做到了增进人民福祉,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地方工作经验得出的解决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冲突问题的科学论断,是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绿色发展”作为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手段写进报告。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十四个基本方略之一。十九届五中全会规划了2035年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的远景目标,即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可以说,在这十年间,“两山”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
二十大报告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这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认识达到新高度,对于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
报告指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
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创造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明确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构建国家安全体系,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党的十九大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并写入党章,反映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意志。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民族复兴的高度指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并郑重提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是国家安全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提出这一理念标志着我们党对国家安全基本规律形成了更深入的认识。二十大报告关于国家安全的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将为维护国家安全的崭新局面,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有力保证。
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
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
历经百年风雨,中国共产党已经从建党之初只有50多名党员的小党发展成为今天拥有9600多万名党员的大党。我们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同时大也有大的难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就是着眼于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从而保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成功。
关注和思考“大党独有难题”,体现了我们这个百年大党的忧患意识。这是一种可贵的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大党独有难题”是我们这个百年大党在破解“历史周期率”难题之外需要着力解决的。只有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毫不松懈管党治党、全面从严治党,才能真正把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政党。
五个“必由之路”: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至关紧要的规律性认识
报告指出,全党必须牢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至关紧要的规律性认识,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咬定青山不放松,引领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巍巍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2022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代表们交流时,用五个“必由之路”深刻阐明了新时代党和人民奋进历程昭示的重要认识,这是我们在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基础上得出的重要历史经验,从政治保证、道路选择、精神风貌、发展理念、党的建设等方面系统概括了党在新时代的新鲜经验,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的“成功密码”。二十大报告号召全党必须牢记这五个“必由之路”,并把其提升到“至关紧要的规律性认识”的高度,值得我们认真学习领会。
从“十四个坚持”“十个明确”到“五个必由之路”,都将“党的全面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其中,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
2024-09-13
2024-09-10
2024-09-09
2024-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