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一粒粒小小的果蔬种子,关系到中国人的饭碗和餐桌,保障着全民“菜篮子”的供应稳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良种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要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我国是一个果蔬种植业大国,不过,离果蔬种业强国还有一段距离。虽然近些年来在大宗蔬菜市场上我国自育品种占据主导地位,但是一些特定蔬菜品种和高端品种仍然长期依赖进口,“卡脖子”一直是种业发展之痛,影响着“菜篮子”的安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果蔬品质和供应提出了更高、更多元化的要求,也为广大青年果蔬育种科研工作者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从事果蔬育种科研工作,需要具备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专业知识,掌握先进生物育种技术。近年来,越来越多掌握相关技术的青年农业专家投身果蔬生物育种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赋予果蔬种业育种核心技术新的动能。他们在生物种业科技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源头创新、突破性重大品种培育、特有和高端品种“弯道超车”等方面不断努力,为实现种源自主可控,保障国家粮食和种业安全作出了贡献,让一粒粒高科技含量的种子在祖国大地上生根发芽,让人民群众吃上了更多自主培育的高品质果蔬。
对于青年育种科研工作者来说,从事育种工作需要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一般而言,一个优良新品种需要五年甚至十多年坚持不懈的培育。即使应用最新生物育种创新技术,也需要两至三年的时间,才能获得一个优良的品种或品系。在正式投放到市场之前,实验的阶段性成果还需要多点、多次的试种,后期还要针对品质、抗性等目标性状进行改良。因此,青年育种科研工作者既要有直面困难、不断创新、永攀科技高峰的决心与勇气,又要有为此终身努力的毅力与恒心。
科技创新是育种创新的加速器,日积月累的育种实践则是新品种培育的基础。科技创新给了我们“弯道超车”的机遇,但育种工作没有捷径。“一把尺子、一杆秤,拿牙咬、用眼瞪。”这是老一辈育种专家传授给我们年轻人的育种经验,他们用朴素的语言告诉我们:培育优良的新品种一定要通过不懈努力的育种实践方能实现。
希望新时代的青年农业科技工作者,拥有“顶天立地”的气魄,既在实验室中勇攀科技创新的高峰,又在田间地头将成果播撒祖国大地,胸怀忧国之心、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将个人目标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我国农业科技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作者:郭宁
郭宁,80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副研究员,生物技术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甘蓝类蔬菜基因组学、分子遗传、功能基因和生物育种研究。
2024-10-12
2024-10-10
2024-10-09
2024-10-08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一粒粒小小的果蔬种子,关系到中国人的饭碗和餐桌,保障着全民“菜篮子”的供应稳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良种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要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我国是一个果蔬种植业大国,不过,离果蔬种业强国还有一段距离。虽然近些年来在大宗蔬菜市场上我国自育品种占据主导地位,但是一些特定蔬菜品种和高端品种仍然长期依赖进口,“卡脖子”一直是种业发展之痛,影响着“菜篮子”的安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果蔬品质和供应提出了更高、更多元化的要求,也为广大青年果蔬育种科研工作者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从事果蔬育种科研工作,需要具备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专业知识,掌握先进生物育种技术。近年来,越来越多掌握相关技术的青年农业专家投身果蔬生物育种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赋予果蔬种业育种核心技术新的动能。他们在生物种业科技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源头创新、突破性重大品种培育、特有和高端品种“弯道超车”等方面不断努力,为实现种源自主可控,保障国家粮食和种业安全作出了贡献,让一粒粒高科技含量的种子在祖国大地上生根发芽,让人民群众吃上了更多自主培育的高品质果蔬。
对于青年育种科研工作者来说,从事育种工作需要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一般而言,一个优良新品种需要五年甚至十多年坚持不懈的培育。即使应用最新生物育种创新技术,也需要两至三年的时间,才能获得一个优良的品种或品系。在正式投放到市场之前,实验的阶段性成果还需要多点、多次的试种,后期还要针对品质、抗性等目标性状进行改良。因此,青年育种科研工作者既要有直面困难、不断创新、永攀科技高峰的决心与勇气,又要有为此终身努力的毅力与恒心。
科技创新是育种创新的加速器,日积月累的育种实践则是新品种培育的基础。科技创新给了我们“弯道超车”的机遇,但育种工作没有捷径。“一把尺子、一杆秤,拿牙咬、用眼瞪。”这是老一辈育种专家传授给我们年轻人的育种经验,他们用朴素的语言告诉我们:培育优良的新品种一定要通过不懈努力的育种实践方能实现。
希望新时代的青年农业科技工作者,拥有“顶天立地”的气魄,既在实验室中勇攀科技创新的高峰,又在田间地头将成果播撒祖国大地,胸怀忧国之心、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将个人目标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我国农业科技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作者:郭宁
郭宁,80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副研究员,生物技术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甘蓝类蔬菜基因组学、分子遗传、功能基因和生物育种研究。
2024-10-12
2024-10-10
2024-10-09
2024-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