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近日联合印发《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纲要(2022—2030年)》(下称《纲要》),旨在进一步优化我国旅游休闲环境,完善相关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丰富旅游休闲内涵,促进相关业态融合。
据悉,《纲要》共提出10项重点任务,具体包括发展现代休闲业态、提升旅游休闲体验、推进产品创新升级等内容。其中,关于保障旅游休闲时间、优化全国年节和法定节假日时间分布格局的内容,引发社会热议。
“希望放假不调休”“建议加长春节假期”……诸如此类声音受到关注。《纲要》出台后,会如何优化全国年节和法定节假日?红星新闻采访了相关专家。
▲文旅部官网截图
1
每年近三分之一时间在休假
为何仍感“假期荒”?
实际上,我国节假日天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已有所增加。红星新闻记者查阅发现,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法定年节假日为7天;1999年增至10天;2007年颁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清明、端午、中秋和除夕设为法定节假日,假日格局得到进一步完善。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法定节假日已变为11天,算上周末休息日,每年非工作日总计在115天左右,占比超31%。换言之,中国人每年有近1/3的时间在休假。
此外,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2021年10月发布的《中国休闲发展年度报告(2021)》统计,与2019年相比,2021年城镇居民工作日、周末、节假日休闲时间均出现不同幅度增长,其中周末增幅最大、节假日次之,休闲时间分别增加0.91小时和0.64小时。其中,农村居民平均每天休闲时间从3.14小时上升至4.36小时,涨幅达38.85%。
即便休息日超百天,依然有不少人感到“假期荒”,国庆、春节扎堆出游的话题不绝于耳。这背后,真的是放假天数不够,还是放假的“打开方式”不对?
“从总量上看,放眼全球,我认为我国节假日天数并不少,也符合我国国情国力。”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表示,大家之所以觉得假期天数还不够,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戴斌认为,其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经济发展,大家渴望有更多的假期来满足自身享受生活的方式;其二,由于现行假期多为集中休假,这造成了居民的集中出游,带来的出行体验感、品质感相对变低,这也构成了人们认为节假日不够用的一大重要原因。
而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创产业研究中心旅游研究所所长刘思敏看来,虽然目前我国休假总天量并不算少,居于世界中等水平,但这也意味着,在假期天数上我们仍有进一步增多的空间。“很多网友呼吁假期延长,我觉得是很合理的需求。”
同时,刘思敏提出,人们之所以感觉“假荒”,是因为现行的休假结构还不够合理。刘思敏解释,随着国内经济水平增长,人们精神需求提升,旅游成了很多人的选择。但“风景在远方”,除了国庆、春节两个长假外,其他诸如清明、端午等三天假期,并不足以支撑远游以及长途探亲等较为耗时的安排。
▲2018年国庆节,成都春熙路步行街人山人海。红星新闻资料图
2
前挪后凑的调休,合理吗?
专家:从国际上看,还可以加以优化
自2008年开始,我国共设元旦、春节、清明、端午、劳动节、中秋和国庆七大全民法定公休节日,按照规定,全民公休节日的假期通过调整双休日来集中休假,休假时段每年由国务院发布。但网友对调休颇有微词,一项媒体公开的调查显示,在“短假无调休”“长假有调休”和“都行”三个选项中,近80%的网友选择“短假无调休”。
那么,前挪后凑的休假模式,在国际上是否有先例?戴斌回应红星新闻表示,1999年我国实行黄金周制度,连放七天假,实际上是三天假期,加上双周末的调休。这种黄金周制度最早是向日本学习借鉴,国际上也有少数国家或地区,通过这样的集中休假方式,以实现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但这种方式并不多见。从国际主流来看,更多国家和地区的长假并不需要调休,正常该休几天就休几天。”戴斌说。
红星新闻记者查阅发现,如美国共设有10个法定节假日,规定将原本固定日期的节日调整为与其最接近的星期一,并以此固定下来。换言之,对于固定日期节日,美国很少调休。举例来说,比如独立日恰好在周中,那么就当天放假;如果其在周末,那么则在下周一补休一天。
再如日本,共设有16个假期,也同样放假不调休,但会补假。比如假期赶上周末,则在下周一进行补充。
3
增加假期时间,我们真的需要吗?
专家:四类人群急需长假
在每年的全国两会上,呼吁增加长假期,取消调休是不少代表委员的建议提案。
“我们呼吁增加假日总量,但更重要的是需要进一步合理优化假日结构,换言之,就是我们更需要长假。”刘思敏认为,眼下虽然双休日填充进了假期,但对于四类人群而言,小假期或者双休,并不能满足远距离出行需求。
第一类人群,异地尤其是跨省就业打工者,他们需要长假期来实现远程探亲的需求;第二类人群,即小康白领人群,需要长假来满足中远程休闲度假的精神需求;第三类人群,即中西部旅游业比较有优势的地区,更加需要东部地区客源前往消费旅游,而这同样会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第四类人群,即我国目前相对“老少边穷”的地区,同样需要额外的客源来实现经济发展。
基于以上原因,刘思敏认为,眼下延长假期很有必要,呼吁增设黄金周,以实现假期结构的优化配置。
▲节假日,乐山大佛景区拥挤的人群 资料图
4
带薪休假制度
政策落地为何会“打折扣”
一直以来,国家层面始终强调把带薪休假制度贯彻落实。红星新闻记者梳理发现,2014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2015年发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均要求各级人民政府把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纳入议事日程,制定带薪休假制度实施细则或实施计划;《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则明确,在2020年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基本得到落实。
“带薪休假确实是基本权利,特别是职工应该享有的权利。”戴斌告诉红星新闻,从现实来看,我国带薪休假制度仍有进一步落实和普及的空间。
对此,刘思敏也表示,从带薪休假的保障上,我们和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
刘思敏解释称,虽然我国已经施行了带薪休假制度,但是不少企业都会设置工作年限,或者休假起点定为5天,且最多不超过15天,况且并非每一名工作者都享受带薪休假制度。相比之下,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已然能做到平均每月都有额外的带薪休假。
在刘思敏看来,切实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减少休假前提条件,增加休假时长,扩大带薪休假群体范围,是需要学习借鉴的地方。
不过,主动放弃带薪休假权益的群体,也不在少数。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发布的《休闲绿皮书:2017~2018年中国休闲发展报告》显示,在北京市有业群体中,2016年有30.1%的人没有享受带薪休假。在这些人中,“工作太忙,没时间休”的占比达45.6%,“单位无带薪休假制度”等原因位居其后。
对此现象,刘思敏表示,即便国家强调带薪休假制度,但由于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国情不同,所以政策落地的效果也会“打折”。这背后的原因,在于我国目前的劳动力市场依然供过于求。
“从带薪休假的提出,到落实,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戴斌分析指出,下一步,我国需要增强国民旅游休闲的观念普及,增加职工的权利意识,用好5-15天的带薪休假。这样一来,结合现有的节假日,一方面可以提供远途旅游休闲所需的时间,另一方面也更符合我国现有的国情国力。
▲国庆黄金周,拥堵的高速路 图据新民晚报 资料图
5
如何优化法定节假日格局?
专家:适当增加假日总量,增设长假期
实际上,这已不是文旅部第一次出台有关优化国民旅游休闲的文件。2013年3月,文旅部便下发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该文件明确要求保障国民旅游休闲时间、改善国民旅游休闲环境、推进国民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国民旅游休闲服务质量等任务。其中包括加强带薪年休假落实情况监督检查、逐步实行低票价、打击欺客宰客、城市休闲公园限时免费开放、提高旅游休闲教育质量等保障措施。
上述文件实施以来,我国旅游休闲环境得到持续优化,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产品和服务质量显著提升,旅游休闲内容也持续拓展延伸。
那么,本次新《纲要》出台,又释放了什么信号?前挪后凑的调休制度,是否会暂停?更多长假是否会应运而生?对此,刘思敏表示:“我个人认为,《纲要》出台后,假期结构会在一定程度上沿着这个方向改变。但具体怎样去改,改到什么程度,现在还不能判断。”
究竟该如何优化假日分布格局?刘思敏认为:“就是在适当增加假日总量的情况下,重点增设长假期。”他解释称,一方面社会需要更加贯彻落实带薪休假,另一方面就是增加额外的黄金周,或者延长黄金周假期天数。只有增加黄金周长假,才是改善假日分布结构的有效手段,也是当下释放旅游消费,扶持旅游产业的一项重要策略。
刘思敏还表示,建议增设3~5个法定节假日,并恢复过去的五一黄金周,呼吁在8月增设“避暑黄金周”。
他解释称,人们集中在十月或寒暑期出游,同时人们回家探亲、办婚礼、甚至领略四季风光都成了刚需,但如今却无法彻底得到满足。所以才有了国庆、春节人满为患的局面。
刘思敏建议,或可考虑在每个季度都设置黄金周。他补充说,其实增设两大黄金周,只需新增5个休假日,其中2天放在原有3天休假基础的五一期间,另3天放在8月、连休周末,这样就能让每个季度都有黄金周。
而戴斌认为,优化现有节假日制度,建议把更多选择权交给人民群众,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旅游休闲个性化、多样性、品质化的要求。同时,戴斌也指出,旅游休闲制度的设计、优化也都必须从国情出发,不能过于理想化,既要考虑到人民对休闲的权利的满足和实现,也要考虑到节假日制度调整所带来的成本。
而对于如何合理放假,早在2017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曾公开表示:法定节假日假期长短的设置,需要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综合考虑假期增加对用人单位人工成本、生产经营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红星新闻记者 杨雨奇 吴阳 实习生 李想
2024-12-02
2024-11-28
2024-11-27
2024-11-22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近日联合印发《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纲要(2022—2030年)》(下称《纲要》),旨在进一步优化我国旅游休闲环境,完善相关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丰富旅游休闲内涵,促进相关业态融合。
据悉,《纲要》共提出10项重点任务,具体包括发展现代休闲业态、提升旅游休闲体验、推进产品创新升级等内容。其中,关于保障旅游休闲时间、优化全国年节和法定节假日时间分布格局的内容,引发社会热议。
“希望放假不调休”“建议加长春节假期”……诸如此类声音受到关注。《纲要》出台后,会如何优化全国年节和法定节假日?红星新闻采访了相关专家。
▲文旅部官网截图
1
每年近三分之一时间在休假
为何仍感“假期荒”?
实际上,我国节假日天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已有所增加。红星新闻记者查阅发现,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法定年节假日为7天;1999年增至10天;2007年颁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清明、端午、中秋和除夕设为法定节假日,假日格局得到进一步完善。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法定节假日已变为11天,算上周末休息日,每年非工作日总计在115天左右,占比超31%。换言之,中国人每年有近1/3的时间在休假。
此外,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2021年10月发布的《中国休闲发展年度报告(2021)》统计,与2019年相比,2021年城镇居民工作日、周末、节假日休闲时间均出现不同幅度增长,其中周末增幅最大、节假日次之,休闲时间分别增加0.91小时和0.64小时。其中,农村居民平均每天休闲时间从3.14小时上升至4.36小时,涨幅达38.85%。
即便休息日超百天,依然有不少人感到“假期荒”,国庆、春节扎堆出游的话题不绝于耳。这背后,真的是放假天数不够,还是放假的“打开方式”不对?
“从总量上看,放眼全球,我认为我国节假日天数并不少,也符合我国国情国力。”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表示,大家之所以觉得假期天数还不够,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戴斌认为,其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经济发展,大家渴望有更多的假期来满足自身享受生活的方式;其二,由于现行假期多为集中休假,这造成了居民的集中出游,带来的出行体验感、品质感相对变低,这也构成了人们认为节假日不够用的一大重要原因。
而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创产业研究中心旅游研究所所长刘思敏看来,虽然目前我国休假总天量并不算少,居于世界中等水平,但这也意味着,在假期天数上我们仍有进一步增多的空间。“很多网友呼吁假期延长,我觉得是很合理的需求。”
同时,刘思敏提出,人们之所以感觉“假荒”,是因为现行的休假结构还不够合理。刘思敏解释,随着国内经济水平增长,人们精神需求提升,旅游成了很多人的选择。但“风景在远方”,除了国庆、春节两个长假外,其他诸如清明、端午等三天假期,并不足以支撑远游以及长途探亲等较为耗时的安排。
▲2018年国庆节,成都春熙路步行街人山人海。红星新闻资料图
2
前挪后凑的调休,合理吗?
专家:从国际上看,还可以加以优化
自2008年开始,我国共设元旦、春节、清明、端午、劳动节、中秋和国庆七大全民法定公休节日,按照规定,全民公休节日的假期通过调整双休日来集中休假,休假时段每年由国务院发布。但网友对调休颇有微词,一项媒体公开的调查显示,在“短假无调休”“长假有调休”和“都行”三个选项中,近80%的网友选择“短假无调休”。
那么,前挪后凑的休假模式,在国际上是否有先例?戴斌回应红星新闻表示,1999年我国实行黄金周制度,连放七天假,实际上是三天假期,加上双周末的调休。这种黄金周制度最早是向日本学习借鉴,国际上也有少数国家或地区,通过这样的集中休假方式,以实现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但这种方式并不多见。从国际主流来看,更多国家和地区的长假并不需要调休,正常该休几天就休几天。”戴斌说。
红星新闻记者查阅发现,如美国共设有10个法定节假日,规定将原本固定日期的节日调整为与其最接近的星期一,并以此固定下来。换言之,对于固定日期节日,美国很少调休。举例来说,比如独立日恰好在周中,那么就当天放假;如果其在周末,那么则在下周一补休一天。
再如日本,共设有16个假期,也同样放假不调休,但会补假。比如假期赶上周末,则在下周一进行补充。
3
增加假期时间,我们真的需要吗?
专家:四类人群急需长假
在每年的全国两会上,呼吁增加长假期,取消调休是不少代表委员的建议提案。
“我们呼吁增加假日总量,但更重要的是需要进一步合理优化假日结构,换言之,就是我们更需要长假。”刘思敏认为,眼下虽然双休日填充进了假期,但对于四类人群而言,小假期或者双休,并不能满足远距离出行需求。
第一类人群,异地尤其是跨省就业打工者,他们需要长假期来实现远程探亲的需求;第二类人群,即小康白领人群,需要长假来满足中远程休闲度假的精神需求;第三类人群,即中西部旅游业比较有优势的地区,更加需要东部地区客源前往消费旅游,而这同样会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第四类人群,即我国目前相对“老少边穷”的地区,同样需要额外的客源来实现经济发展。
基于以上原因,刘思敏认为,眼下延长假期很有必要,呼吁增设黄金周,以实现假期结构的优化配置。
▲节假日,乐山大佛景区拥挤的人群 资料图
4
带薪休假制度
政策落地为何会“打折扣”
一直以来,国家层面始终强调把带薪休假制度贯彻落实。红星新闻记者梳理发现,2014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2015年发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均要求各级人民政府把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纳入议事日程,制定带薪休假制度实施细则或实施计划;《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则明确,在2020年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基本得到落实。
“带薪休假确实是基本权利,特别是职工应该享有的权利。”戴斌告诉红星新闻,从现实来看,我国带薪休假制度仍有进一步落实和普及的空间。
对此,刘思敏也表示,从带薪休假的保障上,我们和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
刘思敏解释称,虽然我国已经施行了带薪休假制度,但是不少企业都会设置工作年限,或者休假起点定为5天,且最多不超过15天,况且并非每一名工作者都享受带薪休假制度。相比之下,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已然能做到平均每月都有额外的带薪休假。
在刘思敏看来,切实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减少休假前提条件,增加休假时长,扩大带薪休假群体范围,是需要学习借鉴的地方。
不过,主动放弃带薪休假权益的群体,也不在少数。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发布的《休闲绿皮书:2017~2018年中国休闲发展报告》显示,在北京市有业群体中,2016年有30.1%的人没有享受带薪休假。在这些人中,“工作太忙,没时间休”的占比达45.6%,“单位无带薪休假制度”等原因位居其后。
对此现象,刘思敏表示,即便国家强调带薪休假制度,但由于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国情不同,所以政策落地的效果也会“打折”。这背后的原因,在于我国目前的劳动力市场依然供过于求。
“从带薪休假的提出,到落实,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戴斌分析指出,下一步,我国需要增强国民旅游休闲的观念普及,增加职工的权利意识,用好5-15天的带薪休假。这样一来,结合现有的节假日,一方面可以提供远途旅游休闲所需的时间,另一方面也更符合我国现有的国情国力。
▲国庆黄金周,拥堵的高速路 图据新民晚报 资料图
5
如何优化法定节假日格局?
专家:适当增加假日总量,增设长假期
实际上,这已不是文旅部第一次出台有关优化国民旅游休闲的文件。2013年3月,文旅部便下发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该文件明确要求保障国民旅游休闲时间、改善国民旅游休闲环境、推进国民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国民旅游休闲服务质量等任务。其中包括加强带薪年休假落实情况监督检查、逐步实行低票价、打击欺客宰客、城市休闲公园限时免费开放、提高旅游休闲教育质量等保障措施。
上述文件实施以来,我国旅游休闲环境得到持续优化,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产品和服务质量显著提升,旅游休闲内容也持续拓展延伸。
那么,本次新《纲要》出台,又释放了什么信号?前挪后凑的调休制度,是否会暂停?更多长假是否会应运而生?对此,刘思敏表示:“我个人认为,《纲要》出台后,假期结构会在一定程度上沿着这个方向改变。但具体怎样去改,改到什么程度,现在还不能判断。”
究竟该如何优化假日分布格局?刘思敏认为:“就是在适当增加假日总量的情况下,重点增设长假期。”他解释称,一方面社会需要更加贯彻落实带薪休假,另一方面就是增加额外的黄金周,或者延长黄金周假期天数。只有增加黄金周长假,才是改善假日分布结构的有效手段,也是当下释放旅游消费,扶持旅游产业的一项重要策略。
刘思敏还表示,建议增设3~5个法定节假日,并恢复过去的五一黄金周,呼吁在8月增设“避暑黄金周”。
他解释称,人们集中在十月或寒暑期出游,同时人们回家探亲、办婚礼、甚至领略四季风光都成了刚需,但如今却无法彻底得到满足。所以才有了国庆、春节人满为患的局面。
刘思敏建议,或可考虑在每个季度都设置黄金周。他补充说,其实增设两大黄金周,只需新增5个休假日,其中2天放在原有3天休假基础的五一期间,另3天放在8月、连休周末,这样就能让每个季度都有黄金周。
而戴斌认为,优化现有节假日制度,建议把更多选择权交给人民群众,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旅游休闲个性化、多样性、品质化的要求。同时,戴斌也指出,旅游休闲制度的设计、优化也都必须从国情出发,不能过于理想化,既要考虑到人民对休闲的权利的满足和实现,也要考虑到节假日制度调整所带来的成本。
而对于如何合理放假,早在2017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曾公开表示:法定节假日假期长短的设置,需要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综合考虑假期增加对用人单位人工成本、生产经营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红星新闻记者 杨雨奇 吴阳 实习生 李想
2024-12-02
2024-11-28
2024-11-27
2024-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