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杂志社官网

融合乡村文旅 注入振兴动能

时间:2023-08-15来源:南方日报点击量:174

封开贺江碧道画廊。张令 欧镜晖 摄

修整一新的水口村古道已是热门徒步胜地。资料图片

紫南村以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石磊 摄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进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一方面围绕重塑乡村文化价值,大力培育乡村旅游品牌,以文旅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另一方面着力实施县镇村公共文化强基工程,实施乡村文物保护利用项目,多措并举推进城乡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杨逸 徐子茗

品牌建设 助力城乡文旅高质量发展

贺江千回百转,一路向西南流淌,绘出一道“碧道画廊”。早春时节,江水碧波荡漾,百花争奇斗艳,游船往来不绝,呈现一派烟雨贺江、诗画田园的好风光。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提出以来,全省各地展开积极探索,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激发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活力。名列省文化和旅游厅等评选的“2022年广东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之一,肇庆市贺江碧道画廊就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推窗见绿,开门见水,是大自然赋予封开县大洲镇的底色。如今,当地深度融合打造“体育+旅游”品牌。今年3月启动的“贺江碧道春季骑行之旅”,就吸引数百名自行车骑手纷至沓来。两广源流博物馆、六角泉森林康养基地、新年咀帐篷民宿等景点,也在近年相继开门迎客。

作为广东省五条省际廊道美丽乡村示范带之一,贺江碧道画廊优化生态、生活、生产空间格局,构建起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贺江碧道画廊景区还入选“2022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获得国际广泛关注与好评。

国家4A级旅游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等创建和评定工作,也在积极开展之中。今年上半年以来,24家4A级旅游景区、6家省级旅游度假区、9家省级旅游休闲街区相继“出炉”。其中,佛山市紫南文化旅游区等一批乡村旅游类景区被评为4A级旅游景区。

目前,广东正对标A级旅游景区标准,指导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打造品牌形象鲜明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推动创建A级旅游景区。随着乡村旅游新业态的发展,广东也将引导现有乡村旅游线路改造升级,把乡村旅游、美食、民宿等资源“串珠成链”,打造“粤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与此同时,广东正以县级行政区域为主体,整合有利资源,加强全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探索实践。今年3月,经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教育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组织申报,推荐佛山市南海区、广州市从化区、清远市连州市为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工作单位。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将通过广东文化和旅游产业投融资对接会等平台,鼓励金融机构推出针对文旅行业的信贷产品和特色融资服务,并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带动金融资本和民间资本,为县域优质文旅项目提供支持,多措并举带动县域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产业赋能 激活乡村传统文化资源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大背景下,乡村文化遗产是乡村振兴不可多得的“活水源泉”。如今,它们通过文旅融合、创意设计、数字文化等激活,为广东乡村振兴提供多元赋能模式。

“汉唐以来,言香者,必取南海之产。”广州花都区制香历史悠久,早有盛名,狮前村世代以古法制香为业。然而,随着时代变迁,狮前村的常住人口一度只剩下300多人,成了一条名副其实的“空心村”。

直到2016年,随着七溪地芳香集团的进驻,这条“空心村”又重新热闹起来。依托狮前村的古法制香技艺,“世间香境七溪地”项目提出“以香振乡”的模式,带动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当地一方面通过“公司+农户”模式成立种植合作社,加快生态修复美化步伐,广泛种植芳香经济作物;另一方面打造国潮芳香产业,自主研发出数十种东方美学与非遗国粹产品,广受市场欢迎,每年带动农民增收1500万元。

非遗工坊的建设,为广东乡村振兴增添一抹亮色。去年,以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为重点,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乡村振兴局联合发文部署开展非遗工坊建设工作,助力传承乡村文明,增强内生动力。

在广东省2022年度十大优秀非遗工坊建设案例中,东莞高埗矮仔肠制作技艺非遗工坊榜上有名。工坊联动岭南地区数十家腊味企业、专家学者、设计师、文创开发企业及协会,共同探索腊味制作技艺传承与创新,有效衔接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

广东也通过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建设,加强对乡村地区非遗资源的发掘。新会古井烧鹅制作技艺、德庆竹篙粉制作技艺、汶水塘捕鱼节等一批乡村地区非遗项目,也在去年列入第八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保护好乡村生态格局,需要对乡村文物进行挖掘、修缮、活化。今年4月,“2022年度广东省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典型案例”公布。其中,河源市仙坑村登云书院遗址活化利用项目,带动周边历史环境的保护与提升,助推仙坑村获得“广东十大美丽乡村”称号。

今年以来,广东已完成8处省级以上乡村文物保护单位修缮项目。接下来,我省将通过加大广东文物主题游径建设推广力度,不断丰富完善广东文物游径地图,举办“红色旅游季”系列活动,持续开展乡村文物保护利用项目。

提质增效 织密乡镇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有了流动书香车,借书看书更方便了!”广州从化黄场小学的六年级学生黄紫琪欣喜地发现,跟她一样爱看书的同学多了起来。得益于从化区图书馆的“文教联动”项目,公共图书馆走进乡村,与中小学合作建立分馆,传递阅读火种。

在鳌头镇,藏书7000多册的“敏捷梦想书屋”落户车头小学,占地80多平方米的“崇本书屋”为官庄小学打开“阅读之门”。“我们通过项目精准地寻找乡村中的阅读需求,让求知欲旺盛的青少年们,享受到最优质的阅读资源。”从化区图书馆馆长邱跃说。

近年来,广东编实织密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着力实施县镇村公共文化强基工程。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广东共建成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617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6万个,实现镇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全覆盖。全省共有120个县(市、区)建立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带动镇街建设分馆3389个,乡镇覆盖率达91%,加快实现县域公共文化资源向镇村流通共享。

夜幕降临,中山市三乡镇雍陌村艺术广场愈发热闹。广场上支起了户外椅,摆放着小夜灯、荧光棒,瞬间将青春气息拉满。前不久,第二届广东原创乡村民谣大赛决赛在这里鸣锣开赛,19组歌手精彩比试,现场演绎动听民谣,为村民们带来一场难忘的夏日梦幻音乐会。

这是广东今年全新打造的“粤美乡村——文化新舞台”项目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广东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工作,推动“四季村晚”“书润乡村”“广东有戏——戏曲进乡村”等系列活动,让文化果实惠及基层群众。

项目推动下,独具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村晚”,已成为激活乡村文旅资源的一大推手。今年4月,恰逢壮族“三月三”歌圩节,广东首场全国“四季村晚”春季示范活动,在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小三江镇三联村火热举行。“村晚”融入乡土文化、乡村旅游元素,推出非遗展演、“粤菜师傅”壮家美食品鉴、游园会等独具民族风情的活动,让游客流连忘返。

广东积极搭建品牌群众文化活动平台,通过“百歌颂中华”歌咏活动、群众艺术花会、“群星耀南粤”等深入人心的品牌活动,推动文化惠民工程走深走实。仅在去年,广东各地戏曲进乡村演出和培训活动就达到4853场次,惠及452万人次。与此同时,通过广东省流动博物馆平台,越来越多优质文博展览走进乡镇村落。

数字文化服务能力的提升,也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插上“翅膀”。接下来,广东将推出聚合“云学艺”“云逛展”“云视听”“云采购”等服务的一站式数字平台,让更多优质多彩的艺术文化产品通过网络送至千家万户。

数读

全省全面落实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免费开放政策,每年投入1.3亿元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用于“三馆一站”免费开放

目前,全省2.6万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性建成标准服务的有1.5万个,占比57%。全省建成新型城乡公共文化空间2500多家

2023年,150个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达到二级馆以上标准的有144个,144个文化馆达到二级馆以上标准的有136个,1617个文化站达到二级站以上标准的有1539个

120个县(市、区)建立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带动镇街建设分馆3389个,乡镇覆盖率达91%

2023年上半年,广东省流动博物馆平台为基层送展共计129场

2023年,安排省级资金1000万元,着手打造“一站式”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近年来,累计开展现场直播、线上展演900余场,在线观演人次达6000多万

创新案例

佛山紫南村:文旅融合为乡村“壮骨铸魂”

来过佛山禅城区紫南村的游客,对这里优美的风景可谓有口皆碑。从“紫南船说”到“仁善三馆”,从农耕文化园到大型水舞声光秀,漫步紫南,河网交织的水乡风情让人流连忘返,堪称没有围墙的“村庄上的4A景区”。

紫南村的“头衔”多不胜数,先后获得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等称号。今年3月,紫南再迎“高光时刻”,上榜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佛山市首个全域成功创建4A级景区的村庄。

没有名山大川,也没有名胜古迹,只有司空见惯的村屋、河涌、菜地、鱼塘,平平无奇的紫南村何以成为乡村文旅的“明星村”?实际上,与珠江三角洲许多乡村一样,紫南村也曾遭遇严重土地资源等种种难题。

如果仅靠物业出租,土地用完之后,未来的发展空间在哪里?这引起了紫南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潘柱升的思考。“基建是乡村振兴的‘形’,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骨’,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魂’。”他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以文旅融合赋能产业振兴,紫南村从此走上了村强民富的“蝶变”之路。按照旅游景区评级标准,紫南村对停车场、无障碍通道、儿童友好型设施等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为乡村振兴“塑形”,配套齐全的公共服务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

与此同时,发挥岭南水乡的自有禀赋,紫南村以“秀美水乡、仁善紫南”为总体定位,打造“一带一环三区”22个旅游项目,形成新引进的文旅企业与村内原有企业、公益性公共文化投资与经营性文旅投资、村民与游客共生共存的开放式景区。

百余间闲置村屋“变身”特色民宿,清淤美化后的河涌迎来了水上游船,零散的菜地整合成为农耕文化园……紫南村积极引进高端文化艺术资源,打造乡村旅游优质项目,去年旅游接待游客人数达到3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也超百万元。

但在潘柱升看来,比产业更重要的是“铸魂”。通过广府家训馆、佛山好人馆、紫南村史馆的建设,紫南村积极打造“仁善文化”名片,连续多年开展美德系列人物评选活动。学习好人、争做好人、礼遇好人,在紫南蔚然成风。

乡村美了,游客来了,村民也富了。文旅景区运营,为村民提供大量“家门口”的工作岗位。景区门票和演出收入也增加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分成。仅在去年,紫南全村集体合同收入1.2亿元,村民人均分红1.12万元,人均纯收入超过10万元。

立足新的起点,插上文旅的翅膀,紫南村还要飞得更高更远。潘柱升期待,紫南村在落实“百千万工程”中,更要当好“万村”领头羊,持续努力建设高品质美丽乡村。

一线实践

古驿道活化激活

乡村旅游

清远市阳山县,水口秦汉古道隐藏在崇山峻岭之中,宛如丝带穿行在山野。这里是徒步爱好者的户外胜地,每到周末及节假日,大批游客从各地纷至沓来。暑假期间,还有不少研学团前来挖掘南粤古驿道的悠久历史。

“六七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站在游人络绎不绝的石板路上,原水口村驻村干部邹钢民不无感慨。这些年来,为了活化利用秦汉古道,他白天走访村民,寻找古道、石寨遗迹,夜晚则扎进书海里,收集文史资料。为了开辟通往石寨的百米山路,他曾花了足足半个月的时间,与村民在烈日下砍藤割草。

数不清走了多少山路,邹钢民终于看到了古道的“真容”。他亲自规划8千米小环线和16千米大环线的水口古道徒步线路,并在2017年迎来了第一批徒步团。“驴友们口耳相传,来徒步的人就越来越多了!”邹钢民语气里仍难掩兴奋。

游客来了,他开始思考,如何将旅游建设成旺村富民的产业。他说服水口村村民李剑通,将经营电器杂货的店铺改造成游客接待中心。为了帮李叔处理积压的电器,他自己也采购了一台洗衣机回家。

游客接待中心一楼主营农产品,二楼是农家饭馆。试业一个月后,营业额大增。李剑通在广州打工的儿子,也被吸引回乡跟父亲一道创业。邹钢民还为顾客建立微信群,帮助村民销售水口农产品,每月销售额达万元。

水口秦汉古道是开放式的徒步旅游路线。邹钢民从中嗅到了“商机”。为了让更多村民也能“上岗”当好向导,他还专门聘请专业人士,为村民提供培训。原先在佛山打工的村民陈小营,也在邹钢民的鼓励下,回乡加入向导的行列。“收入有了保障,还方便照顾家里的老人小孩。”陈小营感激地说。

“乡村旅游有了文化支撑,才能持续发展。”邹钢民说。他以古道为窗口展示阳山文化。在他的动员下,村民梁伟红夫妇将闲置的旧四合院改建成水口秦汉古道历史记忆馆,并引进社会资金进行经营管理,配套建设饭馆、民宿,带动村民就业。

经过完善提升,水口秦汉古道历史记忆馆已成为宣传南粤古道历史文化、发掘阳山工艺品技艺、农产品信息交流和销售和游客休闲学习的综合性场所,还吸引不少志愿者团队在此开展公益教育。

邹钢民本人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广东好人”等称号。“以文兴农,以旅兴农,将文旅资源转化成乡村振兴的成果,是我的爱好,也是我为之奋斗的事业。”邹钢民表示还要再接再厉,为乡村振兴发挥余热。


编辑:骆婧文
头条
要闻

央视网 新华网 人民网 光明网 中国新闻网 学习强国 中华网 环球网 澎湃新闻 新京报网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神州网 © 2013-2022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22654号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内页

融合乡村文旅 注入振兴动能

时间:2023-08-15来源:南方日报

封开贺江碧道画廊。张令 欧镜晖 摄

修整一新的水口村古道已是热门徒步胜地。资料图片

紫南村以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石磊 摄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进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一方面围绕重塑乡村文化价值,大力培育乡村旅游品牌,以文旅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另一方面着力实施县镇村公共文化强基工程,实施乡村文物保护利用项目,多措并举推进城乡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杨逸 徐子茗

品牌建设 助力城乡文旅高质量发展

贺江千回百转,一路向西南流淌,绘出一道“碧道画廊”。早春时节,江水碧波荡漾,百花争奇斗艳,游船往来不绝,呈现一派烟雨贺江、诗画田园的好风光。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提出以来,全省各地展开积极探索,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激发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活力。名列省文化和旅游厅等评选的“2022年广东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之一,肇庆市贺江碧道画廊就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推窗见绿,开门见水,是大自然赋予封开县大洲镇的底色。如今,当地深度融合打造“体育+旅游”品牌。今年3月启动的“贺江碧道春季骑行之旅”,就吸引数百名自行车骑手纷至沓来。两广源流博物馆、六角泉森林康养基地、新年咀帐篷民宿等景点,也在近年相继开门迎客。

作为广东省五条省际廊道美丽乡村示范带之一,贺江碧道画廊优化生态、生活、生产空间格局,构建起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贺江碧道画廊景区还入选“2022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获得国际广泛关注与好评。

国家4A级旅游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等创建和评定工作,也在积极开展之中。今年上半年以来,24家4A级旅游景区、6家省级旅游度假区、9家省级旅游休闲街区相继“出炉”。其中,佛山市紫南文化旅游区等一批乡村旅游类景区被评为4A级旅游景区。

目前,广东正对标A级旅游景区标准,指导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打造品牌形象鲜明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推动创建A级旅游景区。随着乡村旅游新业态的发展,广东也将引导现有乡村旅游线路改造升级,把乡村旅游、美食、民宿等资源“串珠成链”,打造“粤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与此同时,广东正以县级行政区域为主体,整合有利资源,加强全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探索实践。今年3月,经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教育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组织申报,推荐佛山市南海区、广州市从化区、清远市连州市为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工作单位。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将通过广东文化和旅游产业投融资对接会等平台,鼓励金融机构推出针对文旅行业的信贷产品和特色融资服务,并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带动金融资本和民间资本,为县域优质文旅项目提供支持,多措并举带动县域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产业赋能 激活乡村传统文化资源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大背景下,乡村文化遗产是乡村振兴不可多得的“活水源泉”。如今,它们通过文旅融合、创意设计、数字文化等激活,为广东乡村振兴提供多元赋能模式。

“汉唐以来,言香者,必取南海之产。”广州花都区制香历史悠久,早有盛名,狮前村世代以古法制香为业。然而,随着时代变迁,狮前村的常住人口一度只剩下300多人,成了一条名副其实的“空心村”。

直到2016年,随着七溪地芳香集团的进驻,这条“空心村”又重新热闹起来。依托狮前村的古法制香技艺,“世间香境七溪地”项目提出“以香振乡”的模式,带动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当地一方面通过“公司+农户”模式成立种植合作社,加快生态修复美化步伐,广泛种植芳香经济作物;另一方面打造国潮芳香产业,自主研发出数十种东方美学与非遗国粹产品,广受市场欢迎,每年带动农民增收1500万元。

非遗工坊的建设,为广东乡村振兴增添一抹亮色。去年,以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为重点,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乡村振兴局联合发文部署开展非遗工坊建设工作,助力传承乡村文明,增强内生动力。

在广东省2022年度十大优秀非遗工坊建设案例中,东莞高埗矮仔肠制作技艺非遗工坊榜上有名。工坊联动岭南地区数十家腊味企业、专家学者、设计师、文创开发企业及协会,共同探索腊味制作技艺传承与创新,有效衔接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

广东也通过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建设,加强对乡村地区非遗资源的发掘。新会古井烧鹅制作技艺、德庆竹篙粉制作技艺、汶水塘捕鱼节等一批乡村地区非遗项目,也在去年列入第八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保护好乡村生态格局,需要对乡村文物进行挖掘、修缮、活化。今年4月,“2022年度广东省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典型案例”公布。其中,河源市仙坑村登云书院遗址活化利用项目,带动周边历史环境的保护与提升,助推仙坑村获得“广东十大美丽乡村”称号。

今年以来,广东已完成8处省级以上乡村文物保护单位修缮项目。接下来,我省将通过加大广东文物主题游径建设推广力度,不断丰富完善广东文物游径地图,举办“红色旅游季”系列活动,持续开展乡村文物保护利用项目。

提质增效 织密乡镇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有了流动书香车,借书看书更方便了!”广州从化黄场小学的六年级学生黄紫琪欣喜地发现,跟她一样爱看书的同学多了起来。得益于从化区图书馆的“文教联动”项目,公共图书馆走进乡村,与中小学合作建立分馆,传递阅读火种。

在鳌头镇,藏书7000多册的“敏捷梦想书屋”落户车头小学,占地80多平方米的“崇本书屋”为官庄小学打开“阅读之门”。“我们通过项目精准地寻找乡村中的阅读需求,让求知欲旺盛的青少年们,享受到最优质的阅读资源。”从化区图书馆馆长邱跃说。

近年来,广东编实织密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着力实施县镇村公共文化强基工程。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广东共建成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617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6万个,实现镇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全覆盖。全省共有120个县(市、区)建立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带动镇街建设分馆3389个,乡镇覆盖率达91%,加快实现县域公共文化资源向镇村流通共享。

夜幕降临,中山市三乡镇雍陌村艺术广场愈发热闹。广场上支起了户外椅,摆放着小夜灯、荧光棒,瞬间将青春气息拉满。前不久,第二届广东原创乡村民谣大赛决赛在这里鸣锣开赛,19组歌手精彩比试,现场演绎动听民谣,为村民们带来一场难忘的夏日梦幻音乐会。

这是广东今年全新打造的“粤美乡村——文化新舞台”项目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广东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工作,推动“四季村晚”“书润乡村”“广东有戏——戏曲进乡村”等系列活动,让文化果实惠及基层群众。

项目推动下,独具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村晚”,已成为激活乡村文旅资源的一大推手。今年4月,恰逢壮族“三月三”歌圩节,广东首场全国“四季村晚”春季示范活动,在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小三江镇三联村火热举行。“村晚”融入乡土文化、乡村旅游元素,推出非遗展演、“粤菜师傅”壮家美食品鉴、游园会等独具民族风情的活动,让游客流连忘返。

广东积极搭建品牌群众文化活动平台,通过“百歌颂中华”歌咏活动、群众艺术花会、“群星耀南粤”等深入人心的品牌活动,推动文化惠民工程走深走实。仅在去年,广东各地戏曲进乡村演出和培训活动就达到4853场次,惠及452万人次。与此同时,通过广东省流动博物馆平台,越来越多优质文博展览走进乡镇村落。

数字文化服务能力的提升,也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插上“翅膀”。接下来,广东将推出聚合“云学艺”“云逛展”“云视听”“云采购”等服务的一站式数字平台,让更多优质多彩的艺术文化产品通过网络送至千家万户。

数读

全省全面落实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免费开放政策,每年投入1.3亿元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用于“三馆一站”免费开放

目前,全省2.6万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性建成标准服务的有1.5万个,占比57%。全省建成新型城乡公共文化空间2500多家

2023年,150个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达到二级馆以上标准的有144个,144个文化馆达到二级馆以上标准的有136个,1617个文化站达到二级站以上标准的有1539个

120个县(市、区)建立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带动镇街建设分馆3389个,乡镇覆盖率达91%

2023年上半年,广东省流动博物馆平台为基层送展共计129场

2023年,安排省级资金1000万元,着手打造“一站式”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近年来,累计开展现场直播、线上展演900余场,在线观演人次达6000多万

创新案例

佛山紫南村:文旅融合为乡村“壮骨铸魂”

来过佛山禅城区紫南村的游客,对这里优美的风景可谓有口皆碑。从“紫南船说”到“仁善三馆”,从农耕文化园到大型水舞声光秀,漫步紫南,河网交织的水乡风情让人流连忘返,堪称没有围墙的“村庄上的4A景区”。

紫南村的“头衔”多不胜数,先后获得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等称号。今年3月,紫南再迎“高光时刻”,上榜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佛山市首个全域成功创建4A级景区的村庄。

没有名山大川,也没有名胜古迹,只有司空见惯的村屋、河涌、菜地、鱼塘,平平无奇的紫南村何以成为乡村文旅的“明星村”?实际上,与珠江三角洲许多乡村一样,紫南村也曾遭遇严重土地资源等种种难题。

如果仅靠物业出租,土地用完之后,未来的发展空间在哪里?这引起了紫南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潘柱升的思考。“基建是乡村振兴的‘形’,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骨’,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魂’。”他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以文旅融合赋能产业振兴,紫南村从此走上了村强民富的“蝶变”之路。按照旅游景区评级标准,紫南村对停车场、无障碍通道、儿童友好型设施等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为乡村振兴“塑形”,配套齐全的公共服务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

与此同时,发挥岭南水乡的自有禀赋,紫南村以“秀美水乡、仁善紫南”为总体定位,打造“一带一环三区”22个旅游项目,形成新引进的文旅企业与村内原有企业、公益性公共文化投资与经营性文旅投资、村民与游客共生共存的开放式景区。

百余间闲置村屋“变身”特色民宿,清淤美化后的河涌迎来了水上游船,零散的菜地整合成为农耕文化园……紫南村积极引进高端文化艺术资源,打造乡村旅游优质项目,去年旅游接待游客人数达到3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也超百万元。

但在潘柱升看来,比产业更重要的是“铸魂”。通过广府家训馆、佛山好人馆、紫南村史馆的建设,紫南村积极打造“仁善文化”名片,连续多年开展美德系列人物评选活动。学习好人、争做好人、礼遇好人,在紫南蔚然成风。

乡村美了,游客来了,村民也富了。文旅景区运营,为村民提供大量“家门口”的工作岗位。景区门票和演出收入也增加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分成。仅在去年,紫南全村集体合同收入1.2亿元,村民人均分红1.12万元,人均纯收入超过10万元。

立足新的起点,插上文旅的翅膀,紫南村还要飞得更高更远。潘柱升期待,紫南村在落实“百千万工程”中,更要当好“万村”领头羊,持续努力建设高品质美丽乡村。

一线实践

古驿道活化激活

乡村旅游

清远市阳山县,水口秦汉古道隐藏在崇山峻岭之中,宛如丝带穿行在山野。这里是徒步爱好者的户外胜地,每到周末及节假日,大批游客从各地纷至沓来。暑假期间,还有不少研学团前来挖掘南粤古驿道的悠久历史。

“六七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站在游人络绎不绝的石板路上,原水口村驻村干部邹钢民不无感慨。这些年来,为了活化利用秦汉古道,他白天走访村民,寻找古道、石寨遗迹,夜晚则扎进书海里,收集文史资料。为了开辟通往石寨的百米山路,他曾花了足足半个月的时间,与村民在烈日下砍藤割草。

数不清走了多少山路,邹钢民终于看到了古道的“真容”。他亲自规划8千米小环线和16千米大环线的水口古道徒步线路,并在2017年迎来了第一批徒步团。“驴友们口耳相传,来徒步的人就越来越多了!”邹钢民语气里仍难掩兴奋。

游客来了,他开始思考,如何将旅游建设成旺村富民的产业。他说服水口村村民李剑通,将经营电器杂货的店铺改造成游客接待中心。为了帮李叔处理积压的电器,他自己也采购了一台洗衣机回家。

游客接待中心一楼主营农产品,二楼是农家饭馆。试业一个月后,营业额大增。李剑通在广州打工的儿子,也被吸引回乡跟父亲一道创业。邹钢民还为顾客建立微信群,帮助村民销售水口农产品,每月销售额达万元。

水口秦汉古道是开放式的徒步旅游路线。邹钢民从中嗅到了“商机”。为了让更多村民也能“上岗”当好向导,他还专门聘请专业人士,为村民提供培训。原先在佛山打工的村民陈小营,也在邹钢民的鼓励下,回乡加入向导的行列。“收入有了保障,还方便照顾家里的老人小孩。”陈小营感激地说。

“乡村旅游有了文化支撑,才能持续发展。”邹钢民说。他以古道为窗口展示阳山文化。在他的动员下,村民梁伟红夫妇将闲置的旧四合院改建成水口秦汉古道历史记忆馆,并引进社会资金进行经营管理,配套建设饭馆、民宿,带动村民就业。

经过完善提升,水口秦汉古道历史记忆馆已成为宣传南粤古道历史文化、发掘阳山工艺品技艺、农产品信息交流和销售和游客休闲学习的综合性场所,还吸引不少志愿者团队在此开展公益教育。

邹钢民本人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广东好人”等称号。“以文兴农,以旅兴农,将文旅资源转化成乡村振兴的成果,是我的爱好,也是我为之奋斗的事业。”邹钢民表示还要再接再厉,为乡村振兴发挥余热。


编辑:骆婧文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京ICP备20220226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