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杂志社官网

从濒临枯竭到大面积人工种植,“沙漠人参”带动20余万沙区人民致富

时间:2023-08-11来源:科技日报点击量:161

从濒临枯竭到大面积人工种植,“沙漠人参”带动20余万沙区人民致富——

大漠遍开苁蓉花

◎本报记者 操秀英

“被称为‘肉苁蓉之父’的屠鹏飞老师,就是我们很好的榜样。”在不久前举行的北京大学医学部2023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乔杰向同学们讲起这样一个案例。

正如乔杰所言,30多年来,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屠鹏飞带领团队,几乎跑遍了全国有肉苁蓉分布的沙漠。他们从破解肉苁蓉在沙土上寄生的“小问题”着手,首创肉苁蓉大面积高产稳产技术体系,首开寄生植物在世界上大面积种植的先例,创造性解答了生态与产业、绿化与脱贫的“大课题”。

为一株草正名

30多年前,当锁定肉苁蓉这个研究对象时,屠鹏飞只是想为博士后期间的研究找个课题。此前他从来没去过沙漠,也从未想到这会成为一生的事业。

“我查阅古代文献,发现肉苁蓉是个很有意思的植物,而且生长在沙漠里。”谈起当初的想法,屠鹏飞笑称,“我想去沙漠看看。”

肉苁蓉是补益中药,被誉为“沙漠人参”。但由于其分布于西北沙漠和荒漠地区,开展资源调查和采集样品都相当困难,所以当时研究肉苁蓉的人很少。

去沙漠,找到肉苁蓉,是研究的第一步。

屠鹏飞一路辗转,来到内蒙古阿拉善盟的沙漠腹地。在这里,他第一次见到了野生肉苁蓉,也了解到由于过度采挖,野生肉苁蓉资源日益枯竭。

“与想象中‘大漠孤烟直’的浪漫完全不一样,沙漠带给我更多的是无边的荒寂、‘走三步退两步’的艰难。”屠鹏飞向科技日报记者回忆道,“但同时,我也坚定了深入研究肉苁蓉的决心——种植肉苁蓉既能带动农民增收,又能固沙,做成了,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

随后,为了更全面地掌握肉苁蓉的野生资源信息,屠鹏飞又来到新疆和田地区的于田县。

经过几年的实地调查和研究,他发现,南疆地区分布的管花肉苁蓉的野生资源远比当时《中国药典》收载的荒漠肉苁蓉的资源丰富,苯乙醇苷类有效成分含量也明显高于荒漠肉苁蓉,而且其寄主柽柳也比荒漠肉苁蓉的寄主梭梭生长旺盛,易于种植。

屠鹏飞意识到,人工种植肉苁蓉是解决中药肉苁蓉资源问题的最佳途径。更重要的是,这能够带动其寄主柽柳种植,将沙漠发展成为宜耕土地,进而带动农牧民脱贫致富。

在屠鹏飞等人的努力下,管花肉苁蓉被收入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实现从“草”到“宝”的转变。

让一片林扎根

人工种植肉苁蓉,是另一个难题。

1985年,内蒙古阿拉善盟医药公司的职工戈建新开始在梭梭的根部接种荒漠肉苁蓉,开启了肉苁蓉人工种植的历史先河。

戈建新的种植方法属于“简单模仿”,是肉苁蓉人工接种的初级阶段。

“其方法是将肉苁蓉的种子撒在寄主的根上,或将寄主的根皮扒开,将种子撒在里面。这些方法接种效率很低,无法大面积推广。”屠鹏飞介绍。

要实现肉苁蓉的规模化种植,必须搞清楚其寄生机制。

作为根寄生植物,肉苁蓉的寄主为沙漠先锋植物梭梭、柽柳属植物等。如何让种子萌发并被接种到寄主根上,在植物栽培学上都是难题。

屠鹏飞深知,除了扎根沙漠观察、研究,别无他法。他带着学生住进沙漠,检查肉苁蓉种子的萌发和寄生过程,再到实验室里进行接种试验。经过大量的生物学研究,终于发现了肉苁蓉寄生的奥秘。

屠鹏飞还邀请中国农业大学、阿拉善盟林业治沙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等团队,组成肉苁蓉研究协作组,对肉苁蓉及其寄主的生物学基础、栽培技术、采收加工等进行系统研究。

经过不断攻关,他们创建了肉苁蓉种子撒播模式,发明了种子萌发和接种诱导剂,建立了肉苁蓉人工种植技术体系,实现了肉苁蓉人工栽培“从0到1”的突破。

截至目前,我国已种植肉苁蓉的寄主梭梭和柽柳900万亩,累计节约治沙资金180亿元。肉苁蓉人工种植技术体系以及由此带来的可持续治理沙漠新模式,如今正在向沙特阿拉伯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

助一个产业壮大

肉苁蓉在沙漠里活下来了,如何让它发展壮大成产业呢?

“刚开始推广肉苁蓉种植很难,我们就自己先在阿拉善盟、于田县建立示范基地,让农牧民看到肉苁蓉可以被人工种植出来。”屠鹏飞和团队一边让农牧民到示范基地参观学习,一边免费给农牧民举办培训班。

屠鹏飞深知,必须提升应用价值,延伸产业链,肉苁蓉生态产业才能健康发展。

查阅古代本草著作、系统地分析药效物质、广泛筛选生物活性、深入研究作用机理……屠鹏飞团队惊喜地发现,肉苁蓉苯乙醇苷类成分具有抗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功能。

在此基础上,他们研制出“苁蓉总苷胶囊”“肉苁蓉总糖醇”“松果菊苷片”等新药,前者已于2005年获批上市,后两者已获得临床批件,处于Ⅱ期临床试验阶段。

团队成员、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姜勇介绍,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专项“中药肉苁蓉大品种开发与产业化”项目支持下,肉苁蓉的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以及基于此的大健康产品研发得以深入开展。项目组共研发了52种肉苁蓉大健康产品,其中22个已取得相应的批件、证书和备案号。

伴随着药效的进一步明确与新产品的研制,我国肉苁蓉产业不断壮大,相关产品年产值从不到20亿元发展到200多亿元,带动20余万沙区人民致富。从濒临枯竭的野生资源,到人工种植约300万亩、年产药材8500余吨的重要中药材,肉苁蓉实现“华丽转身”。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接下来,我们会继续深入开展肉苁蓉的寄生机制、高产稳产技术、药用功效、新产品研发等研究。”姜勇对记者说,“这个过程很难,但作为科研人员,我们把论文写在沙漠上,有了切切实实的成就感!”(科技日报)


编辑:骆婧文
头条
要闻

央视网 新华网 人民网 光明网 中国新闻网 学习强国 中华网 环球网 澎湃新闻 新京报网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神州网 © 2013-2022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22654号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内页

从濒临枯竭到大面积人工种植,“沙漠人参”带动20余万沙区人民致富

时间:2023-08-11来源:科技日报

从濒临枯竭到大面积人工种植,“沙漠人参”带动20余万沙区人民致富——

大漠遍开苁蓉花

◎本报记者 操秀英

“被称为‘肉苁蓉之父’的屠鹏飞老师,就是我们很好的榜样。”在不久前举行的北京大学医学部2023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乔杰向同学们讲起这样一个案例。

正如乔杰所言,30多年来,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屠鹏飞带领团队,几乎跑遍了全国有肉苁蓉分布的沙漠。他们从破解肉苁蓉在沙土上寄生的“小问题”着手,首创肉苁蓉大面积高产稳产技术体系,首开寄生植物在世界上大面积种植的先例,创造性解答了生态与产业、绿化与脱贫的“大课题”。

为一株草正名

30多年前,当锁定肉苁蓉这个研究对象时,屠鹏飞只是想为博士后期间的研究找个课题。此前他从来没去过沙漠,也从未想到这会成为一生的事业。

“我查阅古代文献,发现肉苁蓉是个很有意思的植物,而且生长在沙漠里。”谈起当初的想法,屠鹏飞笑称,“我想去沙漠看看。”

肉苁蓉是补益中药,被誉为“沙漠人参”。但由于其分布于西北沙漠和荒漠地区,开展资源调查和采集样品都相当困难,所以当时研究肉苁蓉的人很少。

去沙漠,找到肉苁蓉,是研究的第一步。

屠鹏飞一路辗转,来到内蒙古阿拉善盟的沙漠腹地。在这里,他第一次见到了野生肉苁蓉,也了解到由于过度采挖,野生肉苁蓉资源日益枯竭。

“与想象中‘大漠孤烟直’的浪漫完全不一样,沙漠带给我更多的是无边的荒寂、‘走三步退两步’的艰难。”屠鹏飞向科技日报记者回忆道,“但同时,我也坚定了深入研究肉苁蓉的决心——种植肉苁蓉既能带动农民增收,又能固沙,做成了,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

随后,为了更全面地掌握肉苁蓉的野生资源信息,屠鹏飞又来到新疆和田地区的于田县。

经过几年的实地调查和研究,他发现,南疆地区分布的管花肉苁蓉的野生资源远比当时《中国药典》收载的荒漠肉苁蓉的资源丰富,苯乙醇苷类有效成分含量也明显高于荒漠肉苁蓉,而且其寄主柽柳也比荒漠肉苁蓉的寄主梭梭生长旺盛,易于种植。

屠鹏飞意识到,人工种植肉苁蓉是解决中药肉苁蓉资源问题的最佳途径。更重要的是,这能够带动其寄主柽柳种植,将沙漠发展成为宜耕土地,进而带动农牧民脱贫致富。

在屠鹏飞等人的努力下,管花肉苁蓉被收入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实现从“草”到“宝”的转变。

让一片林扎根

人工种植肉苁蓉,是另一个难题。

1985年,内蒙古阿拉善盟医药公司的职工戈建新开始在梭梭的根部接种荒漠肉苁蓉,开启了肉苁蓉人工种植的历史先河。

戈建新的种植方法属于“简单模仿”,是肉苁蓉人工接种的初级阶段。

“其方法是将肉苁蓉的种子撒在寄主的根上,或将寄主的根皮扒开,将种子撒在里面。这些方法接种效率很低,无法大面积推广。”屠鹏飞介绍。

要实现肉苁蓉的规模化种植,必须搞清楚其寄生机制。

作为根寄生植物,肉苁蓉的寄主为沙漠先锋植物梭梭、柽柳属植物等。如何让种子萌发并被接种到寄主根上,在植物栽培学上都是难题。

屠鹏飞深知,除了扎根沙漠观察、研究,别无他法。他带着学生住进沙漠,检查肉苁蓉种子的萌发和寄生过程,再到实验室里进行接种试验。经过大量的生物学研究,终于发现了肉苁蓉寄生的奥秘。

屠鹏飞还邀请中国农业大学、阿拉善盟林业治沙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等团队,组成肉苁蓉研究协作组,对肉苁蓉及其寄主的生物学基础、栽培技术、采收加工等进行系统研究。

经过不断攻关,他们创建了肉苁蓉种子撒播模式,发明了种子萌发和接种诱导剂,建立了肉苁蓉人工种植技术体系,实现了肉苁蓉人工栽培“从0到1”的突破。

截至目前,我国已种植肉苁蓉的寄主梭梭和柽柳900万亩,累计节约治沙资金180亿元。肉苁蓉人工种植技术体系以及由此带来的可持续治理沙漠新模式,如今正在向沙特阿拉伯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

助一个产业壮大

肉苁蓉在沙漠里活下来了,如何让它发展壮大成产业呢?

“刚开始推广肉苁蓉种植很难,我们就自己先在阿拉善盟、于田县建立示范基地,让农牧民看到肉苁蓉可以被人工种植出来。”屠鹏飞和团队一边让农牧民到示范基地参观学习,一边免费给农牧民举办培训班。

屠鹏飞深知,必须提升应用价值,延伸产业链,肉苁蓉生态产业才能健康发展。

查阅古代本草著作、系统地分析药效物质、广泛筛选生物活性、深入研究作用机理……屠鹏飞团队惊喜地发现,肉苁蓉苯乙醇苷类成分具有抗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功能。

在此基础上,他们研制出“苁蓉总苷胶囊”“肉苁蓉总糖醇”“松果菊苷片”等新药,前者已于2005年获批上市,后两者已获得临床批件,处于Ⅱ期临床试验阶段。

团队成员、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姜勇介绍,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专项“中药肉苁蓉大品种开发与产业化”项目支持下,肉苁蓉的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以及基于此的大健康产品研发得以深入开展。项目组共研发了52种肉苁蓉大健康产品,其中22个已取得相应的批件、证书和备案号。

伴随着药效的进一步明确与新产品的研制,我国肉苁蓉产业不断壮大,相关产品年产值从不到20亿元发展到200多亿元,带动20余万沙区人民致富。从濒临枯竭的野生资源,到人工种植约300万亩、年产药材8500余吨的重要中药材,肉苁蓉实现“华丽转身”。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接下来,我们会继续深入开展肉苁蓉的寄生机制、高产稳产技术、药用功效、新产品研发等研究。”姜勇对记者说,“这个过程很难,但作为科研人员,我们把论文写在沙漠上,有了切切实实的成就感!”(科技日报)


编辑:骆婧文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京ICP备2022022654号